一、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问题。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,九日枝枝近鬓毛。露湿秋香满池岸,由来不羡瓦松
互联网
2023-04-25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、题文
阅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问题。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,九日枝枝近鬓毛。露湿秋香满池岸,由来不羡瓦松①高。【注】①瓦松: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,能开花吐叶,但“高不及尺”,没有什么用处。(1)诗歌题目为“菊”,但是诗句中无一字提到“菊”,他是怎么写“菊”的?试作简要分析。(2)揣摩诗的最后一句,你从“不羡瓦松高体会”一句中悟出了什么道理?
二、解答
(1)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。由最后一句“由来不羡瓦松高”可看出。作者咏菊,通篇不着一菊字,但句句均未离开菊。“王孙莫把比蓬蒿”写出了菊的貌不惊人,“九日枝枝近鬓毛”写到人们爱菊,“露湿秋香满池岸,由来不羡瓦松高”写菊花的高尚品格,点出咏菊的主旨。菊花被人格化了,作者表现它对高位、荣利的看法。(2)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。“由来不羡瓦松高”的意思是: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。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,将菊花人格化,用“不羡”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、不慕荣利的品质。答案:(1)首句告诉王孙不要把菊花比作蓬蒿,第二句交代九九重阳,典型的花就是菊花,把菊花插到两鬓,是古代人的习俗,第三句则写菊花的形态和香味,含露绽放,散发出缕缕幽香。(2)做人应不慕高位、不慕荣利;不追求地位之高,乐于为他人奉献自己。译文: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,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。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,缕缕幽香飘满池岸,但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。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北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8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